首页 资讯 正文

湿气最重的15天来了,中医提出5件事祛湿

体育正文 177 0

湿气最重的15天来了,中医提出5件事祛湿

湿气最重的15天来了,中医提出5件事祛湿

芒种时节(shíjié)气温显著升高,雨水增多,南方进入梅雨季,北方闷热(mēnrè)感进一步增强。 中医认为,芒种是一年中湿气最盛(zuìshèng)的节气,湿气容易侵袭人体。 《生命时报》邀请中医专家解读,教你科学(kēxué)祛湿。 一年中湿气最盛(zuìshèng)的节气来了 芒种节气后,就进入(jìnrù)了典型的夏季气候。中午气温较高(gāo),加上空气湿度越来越大,人们会觉得像在蒸笼里一样。 北京中医药大学(běijīngzhōngyīyàodàxué)东方医院风湿科副主任医师韦尼表示,正值一年(yīnián)中湿气最重的(de)时节,湿气侵袭易让人身感沉重、心胸满闷、关节活动不利。 湿气所到之处,会有不同的身体(shēntǐ)表现: 使头昏沉、不清醒,出现头重如裹、身重如捆的(de)感觉。 积于中焦(包括脾胃肝胆等(děng)) 出现食欲不佳、腹胀、恶心(ěxīn)呕吐等。 积于下焦(肾大肠小肠(xiǎocháng)膀胱) 导致大便(dàbiàn)黏腻、小便浑浊或淋漓不尽等。 如果湿气阻滞经络,可出现(chūxiàn)腰背四肢酸胀、疼痛、水肿等;若(ruò)伤及阳气,可使人四肢乏力、嗜睡、畏冷等。 湿气重的3个典型特征(tèzhēng) 中医有“久湿人(shīrén)臭”的说法,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风湿病科副主任医师杜丽妍介绍,这些异味可能与湿气(shīqì)密切相关。 日常吃太多辛辣、油腻、刺激性食物,容易导致脾胃积热,引起(yǐnqǐ)口臭。这(zhè)类人还常伴有口干口苦、牙龈肿痛、大便干结或黏滞等。 如果总是心情不好,肝郁化火,可导致肝胆湿热,此时湿气循经上蒸,会(huì)使(shǐ)腋下汗液分泌增多,并且气味异常。 这类人常(cháng)伴有口苦咽干、头晕目眩等症状。 脾胃虚弱的人,运化湿气功能失常,当湿气积聚在腋下时,也会产生异味。这类(lèi)人群常伴有神疲乏力、食欲不振、腹胀便(biàn)溏等脾虚症状。 足部皮肤长时间处于潮湿温热的环境中(zhōng),为真菌等微生物的滋生提供了条件,会出现足部瘙痒、水疱、糜烂、脱屑(tuōxiè),同时伴有难闻(nánwén)的气味。 脾胃虚弱的人湿气下注于足部,也会导致(dǎozhì)足部多汗、潮湿,湿气积聚(jījù),容易产生异味。 这类人除了脚臭(jiǎochòu)外,还可能有足部皮肤发白、肿胀,以及全身乏力、食欲不振等(děng)表现。 芒种养生(yǎngshēng),祛湿是关键 韦尼提醒,芒种时节,养生需注重祛湿、养心、护脾胃(píwèi)。 建议多吃“祛湿菜”,如薏米、赤小豆、茯苓、冬瓜、山药、绿豆、苦瓜(kǔguā)、丝瓜、莲藕、鸭肉(yāròu)等。 1.三豆汤 。取适量绿豆(lǜdòu)、赤小豆、黑豆煮汤,解暑又养胃。 2.茯苓山药粥。取适量茯苓、山药煮粥(zhǔzhōu),此方能健脾祛湿(qūshī),改善腹胀、消化不良等症状。 由于气温高,建议每天至少喝1500毫升的温水,也可喝淡茶、柠檬水,出汗较(jiào)多的人群应适当增加(zēngjiā)饮水量。 日常还可取适量干荷叶、陈皮、山楂,用沸水焖泡(pào)10分钟后饮用,可祛湿(kěqūshī)防暑。 中医所说的(de)子午觉,子时(zishí)是晚上23点~次日凌晨1点,“午觉”说的便是12点~13点。 芒种后,晚上尽量11点前入睡,避免熬夜耗伤(hàoshāng)阳气。中午可以(kěyǐ)适当小憩,以缓解疲劳,但不要饭后立刻睡觉,以免胃肠胀气。 居住和工作环境要保持良好通风(tōngfēng),如果过于潮湿,可以使用除湿机(chúshījī)或放置干燥剂。 洗完头睡觉前,要尽量用吹风机吹干,不要(búyào)湿着头发入睡。 湿热交蒸的环境下(xià),运动应以(yǐ)“缓”为宜,避免过度、剧烈运动导致大汗淋漓。 运动后要及时(jíshí)擦干汗液,更换干爽衣物,忌立即冲凉或吹冷风。 如果有条件,试试在早上6~7点或傍晚5~6点这两个时段运动(yùndòng),以(yǐ)避开强烈日照。▲
湿气最重的15天来了,中医提出5件事祛湿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